芉
《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按: 芉,即蔽芉,草名,或以草名为氏?)
《姓氏词典》 引 《希姓录》 收载,未详其源。(按: 芉,即蔽芉,草名,或以草名为氏?)
读音:Hétèqǐ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合忒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和塔奇尔岱〕(24)。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
读音:Sèjiā【综】 清镶白旗满洲闲散舍英之妻为色佳氏(260)。
读音:Bīn【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大全》(9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Mèngjì【综】 源出不详。内蒙古呼和浩特有此姓。
读音:Chí/Chyr,Chr【源】西周铜器铭文所见之氏(94)。
读音:Yuèzhì【源】 越质,鲜卑一部落之名,聚居平襄,其酋叱黎时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至其子诘归率众降于乞伏乾归。故系以部名为氏(70)。【变】①亦作〔越质诘〕(6,12,19,27,60)。②后改
读音:Sālà《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姓觿》注云:“鲜卑姓。‘夷姓。《五代史》有撒剌阿拔’。”《中国姓氏大全》作“撒刺”,音sǎcì。姑兼收以备考。
读音:zhì【源】 ①黄帝之子少昊(嫘祖所生)之裔封于雉(故城在今河南南召南),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2)。②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雉,因氏,见《姓考》(17,62)。③系自子姓,殷后有雉氏(1
读音:Sūnzǐ【综】 彝族姓。丁惹、基默吉毅、倮米等家支均有孙紫姓。属丁惹家支的亦称〔米姑孙紫〕,属基默吉毅家支的亦称〔姆乌孙紫〕,属倮米家支的又称〔既古孙紫〕。云南宁蒗、兰坪等地均有此姓(375)
读音:chì xiǎo dòu【源】 鲜卑人姓(70)。【变】 北魏时改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7,12,27)。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豆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