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án

【源】 ①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6,7,11,12,17)。②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8,17,62)。③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6,12,60,70)。④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12,17,44,70)。又,代北乌桓氏(7),乌兰氏(21)后均改为兰氏。疑误。⑤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24)。今蒙古族姓(344)。⑥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198)。⑦彝(130)、土家(387)、满(344)、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中山(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②又注: “ 《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③又云: “ 《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 ( “乌兰”,《姓氏词典》 引作“乌落兰”。) ④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⑤瑶族之 “背篓瑶” 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⑥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 (槃瓠) 之后。⑦裕固族之兰姓,则由 “兰恰克” 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 “lán” 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

南朝梁有兰子云; 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 唐代有兰宗周; 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 又有兰玉,成化进士; 又有兰廷瑞,有诗名; 清代有兰第锡。

猜你喜欢

  • 耨盌温敦

    读音:Nòuwǎnwēndūn【源】金时女真人姓。《辽史·部族志》有耨盌爪部,清《续通志》则称诺延爪部,以部为氏(24,71)。 【望】广平(71)。 【变】《金史·官氏志》中吏部白号之姓温敦排在徒单

  • 樓必

    读音:Lóubì【综】 哈尼族姓。世居云南金平,汉姓为扬(137)。

  • 余葉禮

    读音:Yúyèlǐ【综】 清正红旗满洲护军外库之妻为余叶礼氏(260)。

  • 薩尼

    读音:Sàní【源】彝族姓(375)。

  • 專塔

    读音:Zhuānt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尼玛察(23,63,180,260)。【人】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诺尔布之妻为专塔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尼码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

  • 刹利帝

    读音:Chàlìdì《姓氏词典》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唐武德时兴善寺僧波颇,姓此氏。”

  • 尒綿

    读音:Ěrmián《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其注云: “又作��绵。 即尔绵氏。”

  • 读音:hūn见《姓苑》。为大阍者之子孙以官为氏。(见《姓氏考略》)

  • 虛連題

    读音:Xūliántí【源】 东汉时南匈奴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等,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联姻(7,60,62)。【变】 一作〔虚连头〕(91)。

  • 读音:kū【源】 ①西羌有枯姓,见《南凉录》(60,62)。②唐时契丹酋长枯莫离(60,61),姓枯。【变】 唐武后时赐契丹酋长枯莫离姓李,见《旧唐书·北狄传》(60,62)。【布】 北京(9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