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虞姓来源于国名。一是源于妫姓。帝舜的后人封于虞,建虞国,其子孙就以虞为姓。二是源于姬姓。虞国为周文王时分封的诸侯国,后虞国人以国名为姓,是为虞姓。

虞姓春秋时已分布于山西、河南一带,战国时迁至山东。秦汉之际,虞姓繁衍分布于济阳郡(今河南兰考东北)、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另外,在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山东淄博一带也有分布。两晋时期,虞姓南迁者至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虞姓逐渐散居于今江西、湖北,并有入居四川者。宋元间有虞姓迁入福建。明初,虞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东北等地。明中叶有入居台湾者。如今,虞姓尤以浙江为多。

虞姓历史人物有虞卿,战国时赵国上卿,曾游说赵孝成王,赵王觉得与其相见恨晚,赏赐黄金、白玉。再见时赵王就拜他为赵国上卿,号虞卿。后因仕途不得意转而著书,有《虞氏春秋》。虞世南,生于隋唐之际。隋时为秘书郎,唐时为秘书监。年少时与兄长世基拜顾野王为师。唐太宗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辞绝好,书翰绝好。”擅长书法,精于行草,晚年专攻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一起被称为“欧虞”。虞仲文,金代宰相。自幼聪敏,据说几岁就能作诗。擅长绘画,尤工墨竹。虞朗,清代女画家,喜欢画墨兰,著作有《桃源春泛图小影》。

虞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六十一位。


【源】 ①氏于号者,唐、虞、夏、殷是也(17)。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故城在今山西永济附近)。②系自姚姓。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故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3里)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6,9,11,12,17)。③系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或作泰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武。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封虞仲之庶孙于虞城(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60里),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6,11,12,15,17)。③清满洲八旗姓虞佳氏后改为虞氏(180)。【望】 会稽、济阳、陈留(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虞姓人口48%。【人】 虞思,亦作虞幕,夏时人(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市及其松江县、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卢氏、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姚姓 (按:《姓氏考略》 称: “系出妫姓”,或 “”,或 “”,二者皆可)。舜之建国也,爰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为诸侯,后世绝国,以国为氏。②又云: “周太王之子太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太伯之后於句吴,武王克商,封舜之后胡公满於陈,封虞仲之庶孙於虞城,以为虞仲后。虞仲国於吴,其支庶封於此,故亦谓之西吴,此姬姓之虞也。今陕州平陆县东北六十里有故虞城,僖公五年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姓氏急就篇》 注云: “系改姓。隋虞庆则,本姓鱼。”④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虞佳氏改单姓虞。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汉代有虞俊,无锡人,丞相司直; 唐代有虞世南,余姚人; 明代有虞舜日; 清代有虞景星,金坛人。

猜你喜欢

  • 阿兒渾

    读音:Āérhún【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阿儿浑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阿勒呼木〕(24)。元代“色目人” 姓氏,乃 “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 菑丘

    读音:Zīqiū【源】 菑丘,春秋时齐地(故城在今安徽宿县东北60里),以地为氏(60,62)。【变】 亦作〔菑邱〕(17)。【人】 菑丘䜣,春秋时齐勇士,见《史记》(9,17)。历史上

  • 读音:Guō【音】 亦音Wō(73)。【源】见《集韵》(86)。【布】大陆有此姓(73)。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集韵》 收载。同 “涡”,又音wō。详见“涡”条。

  • 叔中

    读音:Shūzhōng【综】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洼蘭

    读音:Wālán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瑷珲县志》收载,汉意为“巧妙的”,后或改为单姓“乔”——盖取其哈拉汉意“巧妙”之“巧”音,谐以音近之汉姓“乔”而得。或作洼蓝、瓦

  • 唐兀烏密

    读音:Tángwùwūmì【源】 元时人姓(57)。其先在宋朝之西夏时为嵬名氏(102)。【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唐古鄂摩克〕(24),而《元史》作〔唐兀吾密〕(57)。【人】 唐兀乌密察罕、

  • 其連

    读音:Qílián【综】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见《魏书·官氏志》(27,242)。其连系綦连所改,为代北姓。其连或即祁连,祁连为地名,故其连一姓当源于以地名为名的部落名。

  • 读音:Lín【源】 ①北魏时改纥突隣氏为隣氏(44,60)。亦见《隋书·经籍志》(60)。②西羌姓,见《魏志·张既传》(60,62,6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山西之太原、临汾及吕

  • 長生

    读音:Chángshēng【源】 见《耿介随笔》(63)。【望】 济阳(63)。

  • 读音:chí商贤人迟任之后,望出太原。(见《风俗通》)后魏尉迟氏,后改姓迟。(见《魏书·官氏志》)▲<明>迟大成,莱阳人,江都令。<清>迟维坤,聊城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