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è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6,9,12,17,60)。②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60,24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④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194)。⑤台湾土著(65)、蒙古(344)、土家(387)、苗(117)、彝(130)、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7)。【望】 会稽、陈留(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它】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65)。【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1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亦云: “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③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 据 《旧唐书·文苑传》 云: “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 望出陈留、会稽。④后或改为 “” 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⑤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⑥藏族之谢姓,则出自 “谢资” 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 “”。⑦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音变而为 “”,遂以为氏。注⑤——⑦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 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 清代有谢希逸。

猜你喜欢

  • 读音:Nà【综】 源出不详。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浙江江山(325)、山西汾阳(278)、台湾桃园、台东、屏东、南投(68,261)、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

  • 唐古鄂摩克

    读音:Tánggǔèmókè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据《元史·列传》注云: “察罕,唐古鄂摩克氏; 又,布迪特穆尔,唐古鄂摩克氏。”察罕,元宪宗时都元帅,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后

  • 禺强

    读音:Yúqiáng【源】 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阳,任姓。禺阳之裔禺号生三子,长曰禺京,次曰傜梁、季曰儋人。禺号之后有禺强氏、强氏,见《姓汇》(18)。

  • 鬬穀

    读音:Dòuɡòu【源】 楚斗穀于菟之后(17,60)。【变】 一作〔斗谷〕(24)。

  • 牟潘

    读音:Móupān【综】 彝族姓。属彭伙家支,云南宁蒗有此姓(375)。

  • 读音:Qiú【综】 源出不详。台湾嘉义(64)、湖南长沙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姓氏词典》引《二十五史人名索隐》亦收载,未详其源。汉代有酋非、酋涂; 唐代有酋龙。

  • 读音:Gǔ古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为古公亶父之后。古公亶父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他率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城墙和宫殿,使周国逐渐强盛起来。其后代子孙以祖父称号

  • 读音:Shān【综】 清时满洲人姓。清正黄旗满州马甲常寿之妻为珊氏(260)。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曹玉林、鄂木尔 《新编注音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閉珊

    读音:Bìshān【源】 霑益州(元置,故城在今云南曲靖东北)乌蛮姓(60,62)。云南乌蛮部族乃今纳西、傈僳等民族之先民。【人】 闭珊居集,唐时霑益州乌蛮人,精卜筮之学,夷中称为筮师(21,24)。

  • 读音:Biàn【源】 见《万姓统谱》(15)。【人】辨武,汉时淮南名士(15,21)。辨机,唐时婺人,尚高阳公主(15,21)。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①以地为氏。《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