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éi

【源】 ①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苗裔以国为氏(6,9,12,17,60)。②汉时疏勒国有韦氏,见《汉书·西域传》(60,62)。③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取韩字之半,改姓韦氏(92)。④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见《唐书》(60,62)。⑤清时广西庆远府、湖广施南古巴地、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72)。⑥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自称“勒豪”,意为木棉的孩子,以木棉为氏族图腾,汉姓为韦(216)。⑦仫佬(112)、苗(117)、瑶(122,225)、水(124)、布依(131,133)、土家(387)、景颇(168)、藏(217)、壮(250)、黎、侗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京兆(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人】 韦孟,汉时彭城人,为汉楚王傅(12,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河口、陇川,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均有分布。汉、壮、水、苗、侗、白、回、瑶、黎、藏、布朗、布依、仡佬、仫佬、毛难、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亦曰 ‘豕韦’ 氏,风姓。杜预云: ‘彭,商之伯国,今滑州韦城即其地。能豢龙,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 《唐表》 云: 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大彭、豕韦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 (按:“元哲之名无所经见,春秋自无韦国,何得到赧王?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去位徙居鲁国邹县。”——亦可参考。) ②为韩姓所改,《中文大字典》称: “汉韩信为吕后所斩。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取 ‘韩’ 之半改姓 ‘韦’。” ③ 《姓氏考略》 据《汉书·西域传》 注云: “汉疏勒国亦有韦姓。”疏勒,汉时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④又据《唐书·桓彦范传》注云: “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此则为桓姓所改。⑤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当以族为氏。⑥苗族之韦姓,分布于贵州之榕江,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⑦瑶族之韦姓,属背篓瑶,相传为韦得雄之后。⑧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历史悠久,分布於广西宜山。《新唐书》 载: “天宝初,黄姓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 云云。或称韩信之后,避难改为 “”,“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⑨布依族亦多韦姓,其源不一: 韦,布依语指“”,火可取暖,可熟食,受人爱惜与崇拜,遂或以 “” 为姓,相传其先兄妹相婚,生下一肉团,砍碎肉团,丢向四处,化而为人家,遂以所丢之处为姓; 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丢在李树上的,即姓李,丢在火堆上的,即姓韦……; 或为姓所改, , 古国名, 音yí, 读如 “”, 其民因以国为姓,书写时讹而为韦,音随形变,音wéi;或为韩姓所改,称: “韩信之后,避乱改姓韦”。注⑤——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韦贤,邹人,名儒; 唐代有韦应物,诗人; 宋代有韦许,芜湖人; 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

猜你喜欢

  • 毋張

    读音:Wúzhāng/Wuchang【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读音:tóng【源】 ①即同氏。俗写作仝,后人因以为姓(15,60)。②金时女真人夹谷氏。汉姓为仝(71)。③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仝文瑞,元时任兵部尚书,镇潼

  • 读音:Hàn【源】 见《中华姓府》(63)。闬,里门也,或因以为氏(60)。【布】 江苏武进(314)、山西绛县(324)、河北乐亭(334)、山东新泰(359)、台湾高雄(68,261)、北京、辽宁

  • 文忌

    读音:Wénjì【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qí【音】 旧音羲(Xī)(86)。【源】 居于町畦者以为氏(60,62)。【人】 畦覩,汉时人,见《奇姓通》(15,21,24)。畦邃,东晋末南燕中书令(7,24)。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马

  • 是雲

    读音:Shìyún【源】 南北朝时代北姓(21,27)。【变】 ①亦作〔是育〕(27,242)。②北魏时改是云氏为是氏(12,60,70,242)。一说,改为云氏(27)。【人】 是云宝,北周时累官大

  • 都馬

    读音:Dūmǎ《姓氏词典》 引 《明史》 收载。其注称: “明有都马班,都马含。”未详其源。

  • 读音:zhān【音】 亦音Zhān(91)。【源】 ①金时女真人粘合氏之后(60,63)。②或为元时粘罕之后(60,62),按,金宗室、熙宗时官太保、尚书令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又译粘罕(56,61

  • 读音:Shàn单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成王封小儿子臻于单邑,子孙便以封地为姓。二是少数民族改姓,为北魏复姓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单氏。单姓发源于今

  • 晃豁壇

    读音:Huǎnghuòtán元代蒙古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蒙古族》援引 《蒙古秘史》收载。(按: 疑此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收晃兀摊氏之别译);《续通志·氏族略》译作“鸿和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