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诗词古文>赵延寿生平

赵延寿生平介绍

赵延寿(?—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查看赵延寿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升迁

  赵延寿,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原来姓刘,父亲做过县令,小时候,赵延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战火烧到他的家乡,父亲的辖地被沧州节度使刘守文的部队攻占,他和母亲落入刘守文的属将赵德钧之手,小时候的赵延寿长得异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招人喜爱,有些武艺,又能做诗,他有两句诗在当时被人们广为流传,就是“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因此赵德钧非常偏爱,将他收为养子,于是他便改姓为赵。

  在刘守文被刘守光打败之后,赵德钧也投降了刘守光,但他对刘守光的所做所为看不惯,觉得在他手下做事没有什么前途,也看出刘守光是在走一条自取灭亡的路,于是就偷着跑了出来,归附了李存勖。

  李存勖很器重他,让他领兵一起参加了灭梁的战争,赵德钧立下大功,被李存勖任命为北方重镇幽州和沧州节度使。

  赵延寿跟随养父长大,又被明宗李嗣源看上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赵延寿便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官职一级级地向上跃升,一直到枢密使,并兼任徐州节度使。

兵败投敌

  赵德钧因为养子的关系,也成了李嗣源器重的大臣之一。但赵德钧还是有一些政绩的,他驻守在幽州长达十几年,将幽州治理得很有生机,为后唐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攻击。明宗对他很满意,加封他为北平王。 到了后唐的末年,李从珂在皇帝之位,石敬瑭和他矛盾逐渐加深,最后石敬瑭为当北方的皇帝,勾结契丹向后唐宣战。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部队联合将后唐的讨伐军围困起来,统帅张敬达向朝廷频频求援,李从珂便派赵德钧、范延光和符彦饶分兵三路火速增援张敬达,并命赵延寿随后跟进配合。

  在增援张敬达的三路兵马中,赵德钧的战斗力最强,但赵德钧却讲起了条件,李从珂任命他统帅三路军队,他还不满意,又得寸进尺地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要李从珂任命他的养子赵延寿为镇州节度使,而且要李从珂允许他的军队和范延光的混合,他的打算是吃掉这支部队,扩大自己的势力。

  赵德钧这种小人行为让李从珂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范延光小心防备赵德钧,对赵德钧让赵延寿做镇州节度使的无礼要求,李从珂不但没有答应,还命令赵延寿马上进兵增援前线。李从珂对大臣们说:“赵德钧父子俩不思报国,反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强取官职,真是可恨!如果他们真能退敌立功,我甘心将帝位让给他。他现在竟这样目无君王,大胆要挟,到最后只会是犬兔一起完蛋!”

  见李从珂不吃他这一套,赵德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目标投向了契丹,他给契丹王耶律德光送去大批财物,乞求耶律德光支持他做中原的皇帝,舍弃石敬瑭。但当时的耶律德光已经许诺了石敬瑭,因为他很眼馋石敬瑭答应给他的十六州。但看见赵德钧送来的宝物珍玩,他又动了心,加上他也害怕赵德钧截断他回草原的退路,于是便犹豫起来,桑维翰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赶忙到耶律德光的大帐前劝说耶律德光遵守先前的诺言,又在大帐前哭诉了一天,使耶律德光下了决心支持石敬瑭,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

  由于增援的部队迟迟不到,结果贻误了战机,张敬达被属将杨光远杀死,然后杨光远率领后唐的军队投降了契丹。此战失败,赵德钧乘机要官和迟迟不进是主要的原因。但他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和后唐决裂,他连原来的属地也失去了,只剩下手中的军队了。为了立足,他和赵延寿攻占了潞州,权做容身之地。

  但他的所作所为让将士们很失望,不少将领领兵离他而去,小小的潞州也难以固守,赵德钧父子无奈,只得投降了契丹,保条性命。
赵德钧父子被押赴北方草原,受到述律后的斥责羞辱,赵德钧在一年后死在了那里,做了异乡之鬼。和他的行为比较,赵德钧之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效力契丹

  养父死了,但赵延寿却被耶律德光重用,因为耶律德光想用汉人来统治中原,然后他再加以控制。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从此赵延寿便充当了耶律德光进犯中原的急先锋。

  在后晋末年,石重贵和契丹关系恶化,耶律德光屡次南下讨伐这个不听话的“孙子”,他让赵延寿领兵开路,答应他在平定中原后立他为帝。赵延寿便像条忠实的狗一样非常卖力。等到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汉人士兵,都归你统领,你亲自去安抚安抚他们吧!”赵延寿领命去了,杜重威和李守贞等降将纷纷跪拜行礼,赵延寿似乎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样子,但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耶律德光到了开封,见后晋的投降军队几万人都在陈桥一带,他怕将来后晋将士兵变,就有了斩除后患的念头。赵延寿听说后不想失去以后可以利用的军队,赶忙去见耶律德光,问他:“陛下百战之后才得到晋的国土,不知您是自己统辖呢,还是让它将来被别人夺走?”

  耶律德光听了不高兴地说:“朕因为石重贵忘恩负义才发兵征讨,前后五年的厮杀,几乎耗尽国力,刚得到中原,怎么不想自己统辖?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赵延寿说:“中原南边和吴国相临,西边又和蜀接壤,边境长达几千里。不久之后陛下北归,如果吴和蜀发兵中原,那这几千里的边界谁去为陛下守卫呢?如果不派兵把守,恐怕要被他人夺取。”

  耶律德光问道:“朕还没有想到这些,那你说该怎么办?”

  赵延寿说:“臣知道契丹的兵马善战,但不习惯南方的暑热气候,所以不能让他们去驻守西边和南边。我看不如把降卒全部改编,然后派他们到这些地区守卫。”

  耶律德光犹豫着说:“以前朕也曾想杀投降的士卒,但没有执行,结果留下大患,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朕想除之以免后患。”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不听,赶忙说出了具体办法:“臣的意思不是让降卒仍然驻守河南,可以将他们连同家属迁往北方的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和镇州、定州,然后每年轮流戍守黄河沿岸,这样便可免除后患了。”

  耶律德光见赵延寿说的有理便同意了。不管赵延寿真实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毕竟将几万降卒的生命保存下来,所以后来人说是赵延寿免掉了又一次长平惨祸的发生。

  耶律德光虽然答应了保留几万降卒的生命,但对当初答应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诺言却不见兑现。赵延寿着急了,让人对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以此提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却说:”我对于燕王没有什么舍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况是其他的事。但我听说太子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做,燕王怎么能做呢?”

  为了安慰这个卖力的赵延寿,耶律德光便让人给他高官做,翰林院的人拟定了给赵延寿的一串官职,包括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耶律德光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两个划掉了,看来他还是不愿让赵延寿职权太大,尤其是军事大权。历来的走狗们都很难得到主子的真正重用,最多是利用而已。

客死异乡

  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建立大辽国后,也没有坐多久,一是不习惯中原的气候,但更主要的是中原军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害怕回不了老家,于是派人留守开封后,便急忙北上了,未到老家,便一命归西,回了另一个“老家”。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走了,便趁机打着耶律德光的旗号,自任权知南朝军国事,这个官职就是临时的最高统帅。但被契丹新首领辽世宗耶律阮抓获,将他像原来一样押到草原,不同的是上次是他和父亲,这次是他一个人。

  或许是养父的召唤吧,赵延寿最后也死在了契丹。

家庭成员

养父 赵德钧。

亲父 刘邟,本蓨县令。

妻子 兴平公主李氏 ,後唐第二代皇帝明宗李嗣源第十三女。

继妻 永安公主李氏,唐第二代皇帝明宗李嗣源第十四女。

儿子赵赞,辽史称赵匡赞。

猜你喜欢

  •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祝书根

    字味三,名诸生。为人诙谐倜傥,有东方曼倩之风。酒肆茶寮,足迹殆遍。中年尝客李观察经楚幕中,易代后旋里,与祝丹卿吏部等,共结陶社。善推敲,人有以诗就政者,一时有诗医之称。年六十馀卒。

  • 麻革

    临晋人,字信之。隐内乡山中,日以作诗为业,教授以终。人称贻溪先生。有《贻溪集》。

  • 钱应庚

    字南金,松江人。以明经教授。

  •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张瓛

    张瓛(生卒年月不详),字孔圭,明代福建浦城人。监察御史张善从子。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乡试,任江西赣州府(今属江西省)推官。正逢战乱,加上饥疫,百姓死亡甚众,大量外迁,瓛急忙下檄各县招徕抚恤。瑞金、石城二县原来没有城垣,张瓛请准发帑兴筑。他平反冤狱,先后使40余个判处死刑囚犯得到改判。有金某诬告,牵连到20余人人狱,死在监狱中的过半,张瓛请录囚御史将没死的人全部释放,并将金某法办。9载秩满,升任本府同知,因与某御史不合,称病辞官回乡,行至庐陵病故,当地士民为他立德政碑。著有《慎庵小稿》6卷、《锦江杂咏》4卷。

  • 谢安

    ( 320—385)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善行书。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年四十余始出仕。为桓温司马。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封建昌县公。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旋疾卒。谥文靖。

  • 杜挚

    三国魏河东人,字德鲁。初上《笳赋》,署司徒军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转补校书。卒于秘书。与毌丘俭乡里相亲,有诗赠答。

  • 崔涂

    崔涂[唐](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 盖嘉运

    盖嘉运,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人。开元中,官至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奇台西北)。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玄宗先天元年,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共两万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处木昆等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