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①经穴名,代号ST31。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另说“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书名。二卷。清·王宗显辑。约成书于1644年。上卷记述单味药药性、功用;下卷分科、分证介绍方剂,并附救急方数则。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①治法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中,旁取之。”马莳注:“盖病在于中,而经脉行于左右,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当取之于旁也。”②循经远刺的取穴法之一。如病在腰部,针委中穴。《灵枢·终始
病名。见《外科摘录》卷二。即疠风。见该条。
七怪脉之一。脉跳时隐隐约约,去时一跃而消逝,如虾游之状。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华山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寿域神方》。即龙脑冰片,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