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即经行浮肿。详该条。
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又名急中风。因毒厉之气乘虚入侵所致。《圣济总录》卷六:“急风,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藏,与清气相引,则通身壮热,汗出如油,直视唇青,痰涎结
《灵枢经》篇名。本文主要论述营卫的生成与会合,故名。营卫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之所化,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内,具有营养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功能。然营卫阴阳之行,虽有异途,惟于夜半大会,皆归于脏
经穴名。在头部者,称头临泣;在足部者,称足临泣。同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
即肩胛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介绍】:见沈应善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生于软肋下近腰带脉、五枢、维道等穴部位的外痈。证治见外痈条。
出《食疗本草》。即桑白皮,详该条。
①指膻中。见气海条。②膻中穴别名。见《类经图翼》。详膻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