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概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性质和功能。
见《中药材手册》。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经疏》。为大腹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温病条辨》卷一。即加减玉女煎,见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黄荆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亦名胎前胁痛。多因痰浊瘀阻,或恼怒伤肝,气郁不舒所致。痰浊瘀阻者,痰涎壅盛,胸胁疼痛,治宜祛痰理气,方用二陈汤加减;恼怒伤肝者,烦闷易怒,两胁疼痛,治宜舒肝解郁,
方书名。1卷。宋·王硕撰。约刊于十二世纪末期。本书选方以《三因方》为基础,参考其他有关著作并选录其常用或重要的方药编成。首记人参、甘草、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次载三生饮、姜附汤等常用
见《天津医学通讯》(6)1,1971。为喜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黄宫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