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国药的药理学》。为甘蔗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红丝疔。见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夫产水血俱下,脏腑血燥,津液不足,宿挟虚热者,燥竭则甚,故令渴。”症见口燥,干渴。治宜生津止渴。用加减竹叶汤(人参、麦冬、生地、花粉、炙草、粳米、淡竹叶)。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乳痈之早期。又叫产后吹乳。《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三:“产后吹乳。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肿痛。不急治多成痈,速服栝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吹乳又有内吹、外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阴者。《素问·刺疟篇》:“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塞牖而处,其病难已。”治宜先用人参白虎汤,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参见三阴经疟条。
病名。见佚名《广勤轩遗稿》。系痘疮入眼之俗称,详该条。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胞宫。详该条。
即培补脾土。用补益脾气的药物,以增强或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参见健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