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久痢

久痢

痢疾久延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多因痢症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症见大便常带粘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丹溪心法·痢》:“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又:“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久痢阳虚,或因攻击寒凉太过,致竭脾肾元神而滑脱不止者,本原已败,虽峻用温补诸药,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会气海天枢神阙等穴以回其阳。”《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痢不瘥,虽所下渐减,而津血枯槁,肛门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久痢,虚冷,滑脱,脉细,皮寒,少气,畏食,不能言,或时发虚热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肉果、诃子。”《慎斋遗书·痢》:“久痢必用制过乳香、没药行气行血。盖气行则后重自除,血行则便脓自止,再用白芷醒脾人参补气甘草白芍和中。痢久,小腹痛,破故、小茴、杜仲以固肾,痢不止加续断;久痢,腹痛,如湿热为害里急后重者,用姜汁炒川连。”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宜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未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参见痢疾、虚痢等条。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

猜你喜欢

  • 证名。见《素问·五脏生成篇》。有眸子而无见者曰蒙。指眼珠外观未见异常而目盲者为蒙。

  • 小儿则古方

    见小儿则条。

  • 胎前痢疾

    病名。明·赵献可《邯郸遗稿》:“胎前痢疾,切不可用芍药汤,宜胃苓汤,此药多服,虽有阴结,亦能自消,宜倍加白术,半夏、山楂。”即妊娠下利。详该条。

  • 花叶细辛

    见《四川中药志》。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 乌豆

    出《肘后备急方》。即黑大豆,详该条。

  • 红晕边黑舌

    亦称裹圈舌。舌中心至舌根淡红,外层有红晕,而舌边尖纯黑。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常伴见神昏、谵语、烦躁,或发斑疹等症,宜清心开窍,凉营泄热(见《伤寒舌鉴》)。

  • 白瓜皮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冬瓜皮,详该条。

  • 石瘕

    病名。指女子寒瘀留积胞宫所致瘕块。一名血瘕。《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亦指血

  • 洁古家珍

    综合性医书。金·张元素撰。1卷。撰年不详。此书分述风、破伤风、厉风、伤寒、咳嗽、吐、热、疟、眼、衄血、消渴、疮疡诸病证。论证简要,选方不泥于古,自拟效方大多平正可取。现有《济生拔萃》本。

  • 膈俞

    经穴名。代号BL17。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