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调经论》。指的是阴液亏耗过度,引起内热证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治疗须滋阴降火。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金创。详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病名。因食疫畜肉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诸病源候论·食诸肉中毒候》:“凡可食之肉,无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气所毙,其肉则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闷吐利无度,是中毒。”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见《滇南本草》。即玉米须,详该条。
病名。《治疔大全》:“生于正疔之旁,其证极轻,照常治之即瘥。”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医官。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皇宫药物。1323年在统治者内部斗争中被杀。
【生卒】:1775~1840【介绍】:清代考据学家。字理初。安徽黟县人。道光举人,晚年主讲江宁惜阴书院,除致力于经书外,对史学也研精覃思,对医学、天文尤所穷究。撰有《癸巳存稿》、《癸巳类稿》等书。在《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病名。见清·张绍棠《增广灵验验方新编》卷十一。指瘤体日久时出黄水,愈而复发,痒不可忍者。宜以白油膏外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