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乙神针条。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详双生条。
三十六黄之一。《外台秘要》卷四:“肾黄,小便不通,气急,心闷……”治宜瓜蒂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肾黄者,面色青黄,腰背疼痛,耳中飕飕百般声响,脚膝无力,多睡呕逆,不能下食,悲而不乐,若两脚浮肿
杂论著作。2卷。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见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条。
丛书名。5卷。明·彭用光编。刊于1549年。卷1~2《太素运气脉诀》;卷3《叔和脉诀》;卷4《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卷5《试效要方并论》。其中《太素脉缺》收罗较全,然颇多糟粕。《试效要方》所选方剂,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即鹿茸丸第三方,见鹿茸丸条。
书名。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17世纪初期。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10分述各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解放后有排印本。
①见《药物出产辨》。为石斛之别名。②出《吴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