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高淑濂《胎产方案》。多因产后气血更虚,风寒湿邪乘虚入胆,郁而化热,蕴蒸胆汁,泛溢肌肤,皮肤色黄,甚者目黄,尿黄如茶汁者,治宜加减阴疸汤(人参、柴胡、白芍、甘草、干姜、半夏、党参)。阳亏者加桂附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方书名。4卷。清·姚俊辑。于1863年。本书分保养、补益、急治、伤寒感冒、瘟疫瘴气、中风、中寒等80余门,包括各科病症验方约2000余首。卷4痘疹易知,论述痘疹因证,并附治疗方剂。
见《本草纲目》。为橙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调经专辑》。即居经。详该条。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肺气通于鼻主于涕,若肺脏有热,则津液干燥,所以鼻干无涕。如口干烦躁,夜卧不安者,宜木通散(木通、麦门冬、升麻、知母、犀角、甘草、杏仁、栀子仁)。
①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②指脉之常与变。《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书名,4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1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2指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3~4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
口腔的下壁。详腭条。
证名。清·陈士铎《石室秘籙》:“视各物倒置,人又无病。”参见目妄见、视惑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