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便读》。为神曲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腮颊牙龈焮肿疼痛。多由邪火痰毒炽盛所致。症见腮颊肿起,牙龈亦肿或破溃,疼痛、饮食有碍、吞咽不利,苔黄脉数。《奇效良方》卷六十一:“腮颊结肿者是也,牙尽处肿破。”治宜解毒泻火,祛痰消肿。方可选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精于医术,为翰林医学,后随高宗赵构南渡,迁居余姚。精于小儿科,著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均佚。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证。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萝芙木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徐大椿条。
鬲,通隔。即噎膈。出《素问·大奇论》。详噎膈条。
膀胱的邪气。《难经·十难》:“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瘖。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