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全古今十便良方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病名。指痢疾日久不愈,状如虚劳者。《证治要诀·大小腑门》:“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医宗
(1)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山药之别名。(2)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石南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即益母草,详该条。
病名。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时病论》卷三:“湿痢,有寒热之分焉。”亦指痢疾危证。《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症也。”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
即解表清热。治疗外感风邪兼有里热的方法。风邪外袭,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里热有咽痛口渴、舌质红、苔薄黄等症。风与热合,脉现浮数。疏风用淡豆豉、荆芥、薄荷、菊花;泄热用银花、连翘、竹叶、苇茎。如桑菊饮
刺法之一。指在穴位及其周围作分散的多点刺激。《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见《中药志》。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5卷。清·叶其蓁撰。刊于1724年。本书分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五门,系作者引录前人妇科著作,参以己见编成。叙述每种病证,首先编成歌诀,其次分析病证,介绍治法。惟书中杂有部分迷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