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贤
【介绍】:
见李仲南条。
【介绍】:
见李仲南条。
①经外奇穴。出《新针灸学》。位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同。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在颈部第2~3颈椎棘突间。捏挤至皮肤呈紫红色为度。有清咽喉、散结热等作用。用于治疗喉痛,急性喉痹,乳蛾,
相当于枕后位。阎纯玺《增补绘图胎产心法》:“胀后产。乃儿头后骨偏柱产母谷道。不得下者。”参见偏产条。
病名。外阴部炎症,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溃疡,起脓泡,分泌物增多。若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或有皲裂。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属带下、阴痒、阴疮范畴。宜清肝泻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熏洗药方:苦
【介绍】:清代名医。字东扶。浙江嘉善人。性喜搜集方案,乾隆年间曾纂辑《古今医案按》,选案广泛,按语切当,在医案著作中卓有影响。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尘埃入目。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见该条。
①见《本草纲目》。为香薷之别名。②见《云南中草药》。为绣球防风之别名,各详该条。
同大趾。《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大趾不用。”
经穴名。代号SJ1。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井(金)穴。位于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
①体表部位,参见阙条。②经外穴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