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方。川芎、郁金、荆芥、薄荷、红豆各等分。入盆硝适量,为细末,每次少许,搐鼻内。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鼻塞牙痛。②《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蔓荆子、青黛、川芎各一钱二
见《中国药用真菌》。为树舌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枫香寄生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拾遗》。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惊风辟妄》。指小儿急慢惊风。详搐条。
足背。同足跗。
【介绍】:清代藏医药学家。全名帝玛尔·丹增彭措。“帝玛尔”为寺院名(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经院附近)。丹增彭措曾在该寺获“格西”学位(相当今日之博士学位)。出身于世医家庭,父亲多吉扎喜亦是著名藏医学
即陶针。参见该条。
外生殖器。《素问·至真要大论》:“阴中迺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指治疗痹症时,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意与劫刺同,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