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在泾
【介绍】:
见尤怡条。
【介绍】:
见尤怡条。
病名。①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黑疔。即疔生于涌泉穴及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且见寒热,面色枯焦黝黑者。治宜解毒托里加肾经的引经药。②见《外科真诠》卷下,即满天星疔。见该条。
仲景十二脉之一。母子相乘的脉象。金行乘水,木行乘火。《诊家正眼》:“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
古病名。指十二经脏气衰竭败绝的疾患。《难经·二十四难》:“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
病名。《外科图说》卷三:“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起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骨。有此疾者,宜当谨防。”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唇口蠕动。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健胃。用七味白术散。
①见《江西草药》。为石蒜之别名。②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薤白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初生儿口中有如芦苇管之膜,裹定舌尖、舌根,叫做梗舌。”(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常用名词简释》)。也叫白膜裹舌。治宜将白膜刮去出血,以白矾末少许搽之。参见舌膜条。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宫代表土运,故不及之土运称为少宫。
证名。见《外科启玄》卷八。其形如癣,皮肤干燥,瘙痒,破流血水,淋漓秽臭。
见《证治准绳·幼科》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发赤,多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治宜清热和血用清热解毒汤。如小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