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
出《幼科金针》。即小儿积证。见该条。
证名。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指胁肋部撑持胀痛。参见胁肋胀痛条。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黄病章》。属阴黄范畴。多由寒湿郁滞,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证见身目黄色晦暗,神疲畏寒,食欲减退,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濡缓等。治宜温中化湿,用理中汤或茵陈术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高良姜一两,炮附子、炮姜、炒胡椒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橘皮煎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服。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又称补中益气。用健脾的方法治疗气虚证。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白点一颗,如星光滑,当睛中盖定,虽久不大不小,傍视瞳神在内,……肾络气滞膏凝,结为此病,虽服不退,点亦不除,终身之患。”本症属宿翳,详该条。
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阙,后据内容新拟。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每图旁示穴位、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眉、脚五舟、天门、聂俞等。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栀子(姜汁炒黑)、香附(醋炒)各一钱五分,炮姜三分,川芎(童便浸)、黄连(姜汁炒)、橘红各五分,苍术(童便浸,麻油拌炒)八分,神曲(姜汁炒)一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
书名。4卷。清·凌嘉六辑。撰年不详。本书主要辑录《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中有关咳嗽病证的文字及有关诸家注释编成。现有《三三医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