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泻

暑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称暑泄。指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车前子少许。”《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泻,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挟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呕吐泄泻,或霍乱转筋,及浮肿疟痢,宜六和汤;如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泻,宜解暑三白散;如伤暑,上吐下泻,而兼烦乱,宜香朴饮子;如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大顺散;……若不过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饮香茹汤;其或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于内,而为内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视矣,宜连理汤、桂苓元、缩脾饮。”参见热泻条。

猜你喜欢

  • 心热多惊

    病证名。小儿蕴积邪热,脏腑壅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症见梦中狂语,烦闷多惊。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 ①约束、控制。《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约为遗溺。”②规则、法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服有约乎?”③屈曲、皱缩。《灵枢·本藏》:“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针灸甲乙经》:“膀胱……

  • 气有余便是火

    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如:①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②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 ①指音调。如宫、商、角、征、羽五音。②指闻诊方法之一,即听声音。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啼哭等方面的声音,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见《四诊抉微》)。

  • 瘄子

    见元·滑伯仁《麻证新书》。麻疹的别称。详该条。

  • 程德济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医生。济,一作齐。著《伤寒钤法》,受到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的抨击,指出其偏。

  • 啮齿

    病名。即齿。详该条。

  • 覆盆

    出《名医别录》。即覆盆子,详该条。

  • 乾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而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天廓。详该条。

  • 骨节间

    解剖部位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两骨相连接处。详关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