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语言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异物入气道。《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
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痱疮。详该条。
流注病的一种。见《外科枢要》卷二。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邪毒,流溢于营卫肌肉之间所致。《疡医大全》卷二十九:“湿痰流注初起肿痛无头,皮色不变,久而不治,则发热作脓。”溃后脓液稀白,脓尽渐愈。治疗:
【介绍】:东汉时巫医。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后汉书》有其传记。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胡椒药材之一种,详胡椒条。
《医学入门》卷六方。黄连四钱,茯苓、川芎各三钱,酸石榴皮五斤,地榆五钱,伏龙肝二钱。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载有本方,但名黄连补汤。
眼科病证。见清·佚名《眼科捷径》。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即猫须草,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樟树皮之简称,详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