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牙疳散

牙疳散

①《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煅人中白绿矾(烧红)、五倍子(炒黑)各等分冰片少许。为细末,先用水拭净牙齿,再以此散外敷。治小儿牙疳齿龈赤烂疼痛,口臭出血,甚则牙枯脱落,穿腮蚀唇。②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血竭青果炭、儿茶各60克,煅人中白、青黛、生硼砂各30克,冰片9克。为细末,擦患处。功能清胃消肿。治胃热火盛,牙痛牙疳,齿缝出血,牙龈肿烂。

猜你喜欢

  • 小儿多涎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为脾热上蒸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脾热上蒸的涎多粘稠而臭;脾胃虚寒的涎多清稀,并有纳少便溏等。前者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后者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减。

  • 范天锡

    【介绍】:元代医生。字寿朋。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精通医术,用药不拘于古方,疗效很高。后任郡医学提领。

  • 黑仁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即黑睛。详该条。

  • 食亦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 脾主四肢

    脾的功能之一。水谷清阳之气由脾气输布,充养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临床上脾气虚弱则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脾受湿

  • 痰证发热

    病证名。指因痰所致的发热。《证治汇补·发热》:“痰证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肢倦体瘦。盖痰滞中宫阻碍升降,故恶心痞满。血无所滋,故夜分转甚。津液不化而体瘦,气血阻滞而倦怠。均

  • 海昆布

    见《山东中药》。即昆布,详该条。

  • 发哽

    病名。因食物中混有毛发,误食而哽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宜急取出之。参见哽喉条。

  • 母指

    出《灵枢·五色》。即拇指。详该条。

  • 半产恶露不下

    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恶露不下。参见产后恶露不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