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又称疟积、母疟、劳疟。《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金匮要略》方。天花粉、甘草各二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治太阳痓病,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
元代医官职称。系官医提举司之主要负责官员,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为从六品。
出《灵枢·热病》。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
经穴名。代号GB15。《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赤带。详该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瘟毒喉痹。详该条。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即活络流气饮,见该条。
【介绍】:见李文渊条。
出《伤寒论》。为火麻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