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明
【介绍】:
宋代医家。生平欠详。著有《玄秘会要针经》五卷。
【介绍】:
宋代医家。生平欠详。著有《玄秘会要针经》五卷。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用于手术麻醉。本方来自《串雅内编》的换皮麻药方。
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又《九针论》云:“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现代的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坚韧锋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银或其
病名。由汗液淹淅皮肤皱折部位引起的湿疡。《外科启玄》卷九:“肥人多汗,久不洗浴,淹淅皮肤,烂成疮者,痛不可忍。”用真蛤粉、滑石粉各等份撒疮上。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发病。相当于间擦性皮炎。
小儿病的外治方法。出《幼幼集成》。包括疏表法、清里法、解烦法、开闭法、引痰法、暖痰法、纳气法、通脉法和定痛法。分详各条。
即化源,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阳气亢盛之极。食,腐蚀、消耗。①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②辛热壮火之药,亦能使精气耗损。
指肺受寒邪所致的病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寒,吐浊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肺中寒之状,喜吐浊涎,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治宜温肺散寒为主。选用华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二。又名冒暑眩晕、感暑眩晕。症见眩晕欲仆、口渴,烦躁,或见身热,甚则昏不知人,脉虚。治宜解暑化湿。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参暑湿眩晕条。
病名。多由肝经风热或湿热,郁久伤阴,瘀血凝滞所致。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赤痛眵泪都可,但青睛(即黑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从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即瞳
证名。出《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马莳注:“邪气有余,则腹皮必痛。”参见腹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