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济生方条。
《审视瑶函》卷五方。荆芥穗、防风、菊花、甘草、炮白附子、苍术、木贼、羌活、白蒺藜、人参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乌风内障初起,两眼黑花昏昏。
【介绍】:宋代医生。字明远。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医术。
病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即伤风,称为小者,别于伤寒之中风也。”参见伤风条。
风邪与湿邪侵犯人体后,互相结合为患。风为阳邪而善走窜,湿为阴邪,易于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故两邪相合可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
见《闽东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即目赤烂。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凤仙花之别名。详该条。
气功家隐语。出《入药镜》。指脾土。因黄为脾土之色,脾藏意,故又指意念。
古病名。指射工毒虫侵入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射工候》:“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涧水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马等迹内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