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亦称痃气。①指腹部两侧筋脉扛起急痛的疾患。《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痃者,悬也,悬于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扛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笔管如弦。其原皆由阴阳之气不和,常多郁塞,又时忿怒,动气偏胜,或适当饮食,与气缠裹,适受寒冷,与气停留,且忿怒则肝火盛,而血随气结,痰亦缘火相附而升,遂合并而成形质,悬于脐之左右,故名曰痃。”治用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等方。②指皮肉间的积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痃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罗氏会约医镜》卷八:“痃者,因气滞为积,其皮厚,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参见痞块、癖等条。

猜你喜欢

  • ①(cóng)。①顺从。与逆相对。《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皆从。”②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③指采取某种处理方式或原则,即选用之意。《脾胃论》:“此湿胜,从平胃散

  • 鹳口疽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锐疽、尾闾发。此证生于尻尾骨(即尾骨)尖处,由三阴亏损,督脉经浊气湿痰流结而成。初起形似鱼肫(chún音纯,即鱼胞),色赤坚痛,溃破后口若鹳咀,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

  • 冬桑叶

    见《本草正义》。为桑叶之处方名,详该条。

  • 小儿劄(zhā 扎)目

    证名,指小儿两眼不时眨动的证候。《审视瑶函》卷四:“目割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故目连劄也。”多见于风热攻目或小儿疳症初起,参见目涩、疳眼等条。

  • 耳出血水

    病名。见《徐氏医书六种》卷七。即耳衄,详该条。

  • 孙琳

    【生卒】:十二世纪末【介绍】:南宋医生。曾治愈宋宁宗赵扩的淋病。

  • 脾黄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脾黄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黄,唇口生疮,或吟或咏,有时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涩,若脐凸者难治。”治宜土瓜根散等方。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两颊生青脉起,目

  • 清金

    清法之一。又称清金降火。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咯黄痰、口渴,舌质红苔黄,身热,脉浮数等。用泻白散或银花、桑皮、鱼腥草、前胡、枇杷叶等药。

  • 蛇节疔

    病名。指疔之一。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钉节天蛇,病蛇节、病茧、手指节发、蛀节疔。指疔生于手指中节,绕指俱肿者。证治见指疔条。

  • 孙思邈

    【生卒】:581~682【介绍】: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著书立说。系统总结唐以前我国医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