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书名。1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在头部从手少阳三焦经分出,别走头顶,向下进入缺盆,历走上、中、下三焦
书名。1卷。清·连文仲撰。刊于1899年。书中论述霍乱阴证、阳证,并参考西说以阐发各地方土气候和发病的关系,列表辨析霍乱诸证证脉,末附王孟英《霍乱论》中一些方剂、连氏经验方及外治、针灸各法,曹炳章又增
【介绍】:唐代道家、医生。撰有《延寿赤书》1卷。
见《中药志》。为路路通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宿滞,内有伏热而致大便恶臭。临床多伴体热喜睡。见于消化不良症。治宜用龙胆汤去伏热,用保和丸去宿滞。
【介绍】:见许梦熊条。
病名。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卷二:“名垂头生者,儿头已到产门,头之后骨,偏柱母谷道,儿不能下。”相当于枕后位分娩。参见偏产条。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