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端坐复位法

端坐复位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颈椎错位的手法。患者坐于方凳上,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医者坐于患者背后。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诊法,查清偏歪的棘突,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患者稍低头),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臀部正坐不准移动(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左侧之棘突,然后医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倾90度(或略小),接续向右侧弯《尽量大于45度),在最大侧弯位,医者以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势向左上顶腰椎棘突,即可觉察指下椎体有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喀啪”一声。之后,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最后,一手拇指从上至下顺次按压一下棘突,检查歪斜棘突是否已拨正,上下棘间隙是否已等宽。棘突向左侧歪时,医者扶持患者肢体和牵引方向相反,方法相同。

猜你喜欢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书名。又名《素灵类纂约注》。清·汪昂撰。3卷。刊于1689年。本书选录《素问》、《灵枢》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9篇,参考各家学说作了简要注

  • 天池

    ①经穴名。代号PC1。出《灵枢·本输》。别名天会。属手厥阴心包经。手足厥阴、少阳之会。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当乳头外侧1寸处。另说“在乳后同身寸之二寸”(《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乳后一寸,下五分”

  • 脾绝

    五脏绝候之一。①指脾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华氏中藏经》卷上:“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脉经》卷四:“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

  • 郑瑚

    【介绍】:清代医家。字友夏。安徽祁门人。少时业儒,年长钻研医学,读《内经》等医书,为人医病,每有良效,撰有《扶婴录》一书,未见刊行。

  • 颅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 伤燥咳嗽

    病证名。指天行燥烈,燥火伤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带赤,喘急咳嗽。”治用石膏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医门法律·咳嗽门》

  • 驻形

    养生术语。驻,留住;形,外形。即使形体不衰老。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说:“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可以自悬,类鸟飞空而伸其脚也。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导引也作为

  • 气癃

    气淋的别称。《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气淋者……亦曰气癃。”详气淋条。

  • 三变刺

    古刺法名。《灵枢·寿夭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内经太素》名三变刺。具体方法为“刺营者出血”,放除郁血;“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内热”,除针刺外

  • 膵俞

    经外奇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胃管下俞。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