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即缠喉风。详该条。
见《本草问答》。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滑叶跌打之别名,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见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狗尾草,详该条。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石香薷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①淋病主症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
病名。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大泻刺(《针灸甲乙经》注:一作太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以其切开痈肿,畅泻脓血,故名大泻
出《吴普本草》。为甘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