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中最高医官之副职,共2人,协助院使主管全院之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病证名。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由肾虚或血虚,不能荣养毛发所致。一般大病后、产后及营养不良者易患。头发渐落稀疏,枯燥无泽,细软而黄;重者头发可全部脱落。治宜滋肾养血。内服四物汤、六味地黄汤、首乌延寿丹
书名。浙江中医学院编译。本书将《温病条辨》原文予以语译和注解。对其中与临床实际关系较少的部分原文,予以适当的删节或节译。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如卷首原病篇和历来各家意见或争论较多的问题(如温病用桂枝汤
经穴名。代号BL3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大腿的后面,臀下横纹之中点直下6寸处。另说在承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外侧为
即发热怕冷。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系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寒,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禾发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病名。《喉科心法》:“不分上下内外,生于牙缝之间,初起寒热交作,牙齿疼痛,疮形如粟,红紫坚硬,若麻木漫肿腮颊,神昏者凶,由胃经火毒而成。即服六神丸。”参见牙疔条。
病名。指喉风患处多脓头状似蜂房者,故名。多由忧思恼怒,气郁痰浊化火所致。《喉科心法》卷上:“生于喉内两旁,初起红肿,渐腐成片,日久片内变成小孔,出有臭气,症属难治。”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消肿。可选用清胃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多由时气风热所致。初起呈散在疹块,发于背。色紫红,如拳击状,脊背麻木,拘急不疼,神清脉和。服药得汗者顺;若神昏脉数,或微或代,发寒啮噤者逆。初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独活。外
针灸著作。一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成。卷1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