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卷。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名数百种(现有195种)“尽出新意,考立别名”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
治法术语。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景岳全书·传忠录》:“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
病证名。指咳嗽吐痰与食俱出者。多因饮食失节,肝气不利,而肺有客邪所致。《不居集》卷十五:“吐嗽,有嗽吐痰与食俱出者,此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故嗽饮食俱吐出。二陈
综合性医书。3卷。金·张元素约撰于12世纪后期。本书以《内经》理论为本,旁参各家学说介绍手足阴阳、脏腑脉证、运气、主病、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并对某些治法,多种病症和本草药性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析证简要,选
见《备急千金要方》。为酢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因阳气衰弱,寒邪留滞,出现的寒证病机。其表现有面色苍白、喜温恶寒、四肢不温、腹痛便结、月经不调或局部拘挛疼痛等。治以扶阳温经为大法。又如寒痹久治不愈或外科阴疽等,亦属阴寒凝结。
【介绍】:见李可大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香薷一钱半,扁豆、厚朴、苏叶、白术、赤茯苓、藿香、木瓜、檀香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胃有痰饮,又感暑气,腹痛水泻,恶心呕吐者。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感传条。
①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露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②药物剂型之一。参见露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