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丹毒

丹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兰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若热痛焮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榻汤外洗。下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砭镰法放血,以泄热毒

猜你喜欢

  • 龙衣

    见《分类草药性》。为蛇蜕之别名,详该条。

  • 大汗出

    证名。出《灵枢·五禁》。大量出汗之意。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渐愈者。有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 目常应时而痛

    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

  • 治痧要略

    见痧法备旨条。

  • 冷庐医话

    书名。5卷。清·陆以湉撰。刊于1897年。作者自称本书系“摭拾闻见,随笔载述”。卷1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卷2评述古今医家及医书;卷3~5分门搜集历代名医治案,参以己见,对各类

  • 舌歪

    舌伸出时偏于一侧,歪斜不正。常与口眼斜及半身不遂同时出现。多因肝风内动,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 流涎

    证名。口角流涎,难以控制。《张氏医通》:“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参见脾风多涎、脾热多涎、脾冷涎多、脾虚多涎各条。

  • 口齿论

    书名。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邵英俊撰,已佚。

  • 五味过伤

    伤食之一。见《东医宝鉴》卷四。因过食五味致伤。《医便·饮食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内经》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

  • 积症盗汗

    病证名。《幼科类萃·诸汗治法》:“小儿无疾,但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宜先服三棱散消积,次用益黄散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