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木鳖子,详该条。
病证名。见《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声喑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工。”该书把声喑病因分为:感于风寒,火衰喉痛,喉虚火炎,喉毒溃烂,梅毒喉烂,肺经实火,肝逆,劳瘵,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天柱骨者。出《疡医准绳》卷三。证治同有头疽。
出《素问·调经论》。与大经对举,指浅浮于体表的络脉,或指孙络,参见大经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
见古本康平伤寒论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瞳人干缺。详该条。
病证名。脐风三证之一。又名撮风。以口唇收缩,撮如鱼口为主症。系母体脏腑有热,令胎儿心脾受灼,生后又为风邪所袭而然。一般妨碍吮乳,舌强唇青,面色赤黄,口涎痰满,气息喘促,啼声不出,甚至腹现青筋,二便秘结
与两虚相对。《内经》有二说:①指气候正常,体质健壮,不为客邪侵害。《灵枢·百病始生》:“两实相逢,众人肉坚。”②指人的正气充盛,又在岁时满的盛年,(人实岁实)感受了随异常气候而显现的病邪(虚风)仍会有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太阴主三阴之表,故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