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暑病

小儿暑病

小儿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暑为阳邪,故感暑而病者,可见高热口渴等;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太多,则气亦随之消耗,气耗轻者,使人少气,倦怠;重者使人卒然昏倒。暑多挟湿,除暑热见症外,还有困倦、食欲不振、呕吐、便溏、脉濡、苔腻等症状。前人治暑,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的经验,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常见的暑病包括有中暑伤暑暑痉暑厥。分详各条。

猜你喜欢

  • 伤寒眼

    病名。见《银海精微》。为暴风客热之俗称,详该条。

  • 浊烛疮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王烂疮。详该条。

  • 臭法落海

    见《中草药通讯》(12):6,1976年。即法罗海,详该条。

  • 朱虚方

    【介绍】:见朱巽条。

  • 有过

    即有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灵枢·经脉》:“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 毗卢札那

    唐代藏族翻译家。前藏尼木人,自幼聪颖。曾向印度高僧莲花生学习梵文和医学。一生译著甚多。译有《甘露精义八支密诀》、《赞木央本草》、《四续释难明灯》等医著。所译医著,对宇陀·元丹贡布撰写《四部医典》多有帮

  • 黄松木节

    见《太平圣惠方》。即松节,详该条。

  • 徐存诚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祁门人。世业医,诊病重视切脉。

  • 枳壳大黄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大黄、陈皮、木通、葛根、厚朴、甘草。水煎服。治酒积腹痛,痛而欲利,脉沉数者。

  • 手足汗

    证名。见《伤寒明理论》第一卷。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所致。其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若手足心热者属阴血虚;手足心发凉者属中阳不足。阴血虚者服麦味地黄汤;中阳不足者服理中汤加乌梅;日久不愈,气血俱伤者服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