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衣
出谢文祥《救产全书》。即胞衣。详该条。
出谢文祥《救产全书》。即胞衣。详该条。
病证名。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由劳伤脾,惊伤心,怒伤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敛汗之药,但令神安则汗自止。且血块作痛,芪术未可遽加。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黑大豆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①《寿世保元》卷五方。蜗牛三枚。去壳捣如泥,加麝香少许,纳脐中,以手揉按。治大、小便不通。②《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引《集验方》方。蜗牛一枚。放麝香、冰片各少许,研烂,次早取汁涂患处。治痔疮。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小产,详该条。
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妇人阴中生核,肿大不消,此亦阴挺之类,用蚌蛤肉塞阴中,日换数次,早服补中益气汤,晚服龙胆泻肝汤,连服数日即消;消后再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龙胆草调理。”
病名。又名飞丝毒、抢食风。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口中发泡。若饮食吞咽有碍,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谓之飞丝毒,口中发泡丑药(雄精3克,梅片1.5克,胆矾0.3克)
见《石药尔雅》。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睛高突起,由风热痰饮,渍于脏腑,蕴积生热,热冲于目,致眼珠突起,是名睛胀。”即突起睛高。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涌泉,见该条。
解剖名。①见《银海精微》。指目珠。详该条。②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卷上。指今之晶状体,参见黄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