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针方六集条。
病证名。汗液无故而出者,是由人体阴阳偏胜所致,小儿稚阴稚阳,故易阴阳偏胜偏衰而致汗证。常见者有自汗和盗汗两类:《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又名真人活命饮、活命饮。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一钱,陈皮、金银花各三钱。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经穴名。代号GB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前额眉中直上1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处。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主治前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喉咙草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自桡侧起至尺侧,依次分别为赤筋(浮筋)、青筋(阳筋)、总筋、赤淡黄筋(心筋)、白筋(阴筋)、黑筋(肾筋)。《小儿按摩经·要诀》:“六筋专治脾肺热,遍身湿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
治则。出《素问·三部九候论》。凡属实证可用泻法祛邪。如燥屎、水饮、食滞、停痰、瘀血等症,用泻下、逐水、消导、割痰、祛瘀等法,包括针刺治疗的泻法。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井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