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矮脚罗伞

矮脚罗伞

《中药大辞典》:矮脚罗伞

药材名称矮脚罗伞

拼音ǎi Jiǎo Luó Sǎn

别名雪下红珊瑚珠(《花镜》),短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小罗伞(《陆川本草》),矮茶风、毛茎紫金牛(《四川中药志》),九节龙、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药》)。

出处《陆川本草》

来源紫金牛科植物卷毛紫金牛全草。秋、冬采收,晒干。

原形态卷毛紫金牛:直立灌木,高0.5~2.5米。有匍匐的根茎,茎稍粗壮,渐变秃净,除花枝外不分枝。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形,罕有倒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尖,全缘或略呈波浪形,或于具腺体处凹入,革质,两面被刚毛或柔毛,尤以中脉为甚。复伞形花序,被毛,生于侧花枝之顶;花柄长0.5~1厘米;花芳香,花瓣粉红色或白色,长5~7毫米,多少具腺点;雄蕊略长于花瓣;子房秃净或近先端被柔毛。果球形,长5~7毫米,被粗毛或疏长毛,有腺点,宿存的萼长约为果之半。花期夏月。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南部及四川等地。

性味苦辛,温。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热。"

②《陆川本草》:"苦辛,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疼痛,跌打肿痛,咳嗽吐血,寒气腹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风痛。"

②《陆川本草》:"根:接骨,活血,止痛,消肿。治损伤肿痛。"

③《四川中药志》:"全草:治咳嗽吐血,气痛及寒湿腰痛。根:治冷气腹痛。"

④《福建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外用:捣碎酒炒敷。

复方①治关节风湿痛:毛茎紫金牛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或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扭伤肿痛、久年积伤痛:鲜毛茎紫金牛藤茎五钱至一两。水煎调酒服;或用二至三两捣碎,浸酒二至三天,每次服一盏,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矮脚罗伞

药材名称矮脚罗伞

拼音ǎi Jiǎo Luó Sǎn

别名小罗伞、矮茶风、毛茎紫金牛、九节龙、地茶、猴接骨、毛罗伞、土丹皮、石狮子、铁羊伞

出处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雪下红茎叶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villosa Rox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来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直立灌木,高50-100cm,稀达2-3m。具匍匐根茎;幼时几全株被灰褐色或锈色长柔毛或硬毛,毛常卷曲。叶互生;叶柄长5-10mm,被长柔毛;叶片坚纸质,椭圆状披针形至卵形,稀倒披针形,长7-15cm,宽2.5-5cm,先瑞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近全缘或由边缘腺点缢缩成波状细锯齿或圆齿,背面密被长硬毛或长柔毛,具腺点,以背面尤显;侧脉约15对,多少连成边缘脉。单或复聚伞花序或伞形花序,被锈色长桑毛,侧生或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花枝长2-15cm,长者近顶端常有1-2片叶或退化叶;花梗长5-10mm;花长5-8m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或舌形,与花瓣等长,两面被毛,外面尤密,具密腺点;花瓣淡紫色或粉红色,稀白色,卵形至广披针形,具腺点;雄蕊较花瓣略长或等长,子房卵珠形,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5-7mm,深红色或带黑色.具腺点.被毛。花期5-7月.果期2-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40m的疏林下或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近圆柱形。茎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4mm,表面有铁锈色长柔毛。叶互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上面中脉处有毛,下面密被铁锈色长柔毛,两面密布腺点,全缘或有微波状圆齿,坚纸质。有时可见伞形花序。气弱,味苦、涩。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较疏松,散有离生分泌腔,并由外向内渐少;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中柱鞘纤维发达,几排成环状。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波环状,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射线细胞1-3列。髓部发达,占茎的1/2。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图2)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栅栏细胞1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中脉上方略下凹,维管束弯月形,外韧型,外侧有纤维环绕。薄壁组织间散有分泌腔。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性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寒气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关节风湿痛:毛茎紫金牛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或调酒眼。(《福建中草药》)

②治扭伤肿痛、久年积伤痛: 鲜毛茎紫金牛藤茎五钱至一两。水煎调酒服;或用二至三两捣碎,浸酒二至三天,每次服一盏,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治除打损伤,风痛。

2.《陆川本草》:根:接骨,活血,止痛、消肿。治损伤肿痛。

3.《四川中药志》:全草:治咳嗽吐血,气痛及寒湿腰痛。根:治冷气腹痛。

4.《福建中草药》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薜瓣

    药材名称薜瓣拼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

  • 矮脚龙胆

    《中药大辞典》:矮脚龙胆药材名称矮脚龙胆拼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小龙胆草:矮小草本,高约4厘米

  • 变色红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变色红菇药材名称变色红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变色红菇Russula integra (L.)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

  • 竹叶防风

    药材名称竹叶防风拼音Zhú Yè Fánɡ Fēnɡ别名鸡足防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云防风(《中药志》),西防风(《四川中药志》)。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伞形科植物

  • 石防风

    《中药大辞典》:石防风药材名称石防风拼音Shí Fánɡ Fēnɡ别名珊瑚菜(《纲目》),山葖(《安徽通志》)。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的根。秋、冬采挖根部,洗净晒干

  • 小口小金发藓

    药材名称小口小金发藓拼音Xiǎo Kǒu Xiǎo Jīn Fā Xiǎn英文名microstomia Pogonatum别名小口杉叶藓、大蒴小金发藓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金发藓

  • 三铃子

    药材名称三铃子拼音Sān Línɡ Zǐ别名野豌豆、豆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豆科植物歪头菜的根或嫩叶。秋季采收。原形态歪头菜(《救荒本草》)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

  • 狗头芙蓉

    药材名称狗头芙蓉拼音Gǒu Tóu Fú Rónɡ别名山芙蓉、山芙蓉头。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台湾芙蓉的根及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taiwanensis S.Y.Hu采收和储藏

  • 黄荆枝

    《中药大辞典》:黄荆枝药材名称黄荆枝拼音Huánɡ Jīnɡ Zhī别名黄金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枝条。性味《南宁市药物志》:&

  • 绣线菊根

    《中药大辞典》:绣线菊根药材名称绣线菊根拼音Xiù Xiàn Jú Gēn别名火烧尖、土黄连(《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或光叶绣线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