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候不调

猜你喜欢

  • 备急千金要方

    书名。又名《备急千金要方》。30卷(后代又有93卷本,内容同)。唐·孙思邈撰于七世纪中期。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

  • 血丝疔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 脾主后天

    人体出生后的营养、发育,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供给。《医宗必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临床上,后天营养失调或因病

  • 开胸阴阳

    小儿推拿手法。出《小儿按摩经·婴童杂症》。即指胸部的分阴阳法。详分阴阳条。

  • 阴维穴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大赫,见该条。②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内关,见该条。

  • 通可去滞

    用通利之药,去除气滞邪壅之证。《汤液本草》卷上:“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又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用通草、王不留行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如湿痹之证,由于湿邪留滞,四肢沉重痠痛,用防己、威灵仙

  • 九道出血

    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口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

  • 乌鸡丸

    ①《寿世保元》卷七方。海金沙、侧柏叶《盐水炒)各四两,厚朴(姜炒)、当归(酒洗)各三两,白术、川芎、白芍药(酒炒)、熟地黄各二两,羌活、防风各一两半,炒香附、人参、砂仁各一两,甘草三钱。为末,用白毛乌

  • 承浆疮

    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 萎油

    出《本草纲目拾遗》。为胡椒科植物蒟酱Piper betle L.的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滴耳治耳痛;涂敷刀伤,痈疔,杨梅毒疮,痔漏。成分见蒟酱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