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病证名。见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发热经病发热。包括经行潮热。指每值经期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有外感内伤虚实之分,以内伤居多。《女科经论》引李氏“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热。”若因经期感受外邪,表被邪束,邪正交争,营卫失调,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治宜发散表寒,方用四物汤加麻黄。感受风邪者症见发热恶风自汗,治宜调和营卫,方用四物汤加桂枝。若因热伏冲任冲脉气盛,气火内燔,症见发热面赤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散。若肝郁化火,症见头晕目眩,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咽干,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若阴虚内热,症见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加味地骨皮饮。若因气血虚弱,经行气血泄,气血阴阳失调,症见经行或经后低热,动则汗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当归白芍。若因瘀血滞于胞宫,气血瘀阻,营卫不和,症见经来发热,腹痛拒按,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

猜你喜欢

  • 郑文焯

    【生卒】:1856~1918【介绍】:清末医学家。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别号瘦碧,晚号大鹤山人。原籍山东高密,后寓居江苏吴县。通医理,工诗词,兼擅书画金石。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尝入江苏巡抚

  • 经行感冒

    病名。指每逢经期出现感冒的病症。多因卫阳不固,营卫不和所致。若因阳虚气少,卫外不固。症见经期畏寒恶风,头痛鼻塞流涕。治宜温阳益气祛风。方用玉屏风散加桂枝,白芷等。若因经期气血入胞,营卫不和,症见经行乍

  • 眦赤烂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烂胜赤者湿多,……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

  • 王珉

    【生卒】:350~388【介绍】:东晋时医家。字季琰,小字僧弥。曾任国子博士等,撰有《疗伤寒身验方》1卷,已佚。

  • 制药指南

    见修事指南条。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治疗术语。出《灵枢·经脉》。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可以按经取穴治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 子痛

    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①指妊娠腹痛。②指妊娠妇女胃脘痛。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

  • 腘血

    指血从腘窝(委中穴处)流出。《证治汇补·胸膈门》:“有膝脘后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谓之腘血。此肾与膀胱虚热也。”《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腘中出血不止,乃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参见肌衄、毛窍出

  • 异气

    即疫疠之气。见疠、戾气各条。

  • 尿孔

    尿道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