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萎不长

胎萎不长

病名。亦称胎不长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妊娠胎萎燥胎弱症。指妊娠至5~6个月时,其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多因血寒、气血虚弱,血热所致。若素体阳虚或孕后过食寒凉之品,戕伐阳气,致血寒宫冷、阴盛阳衰、胎失温养。症见形寒怕冷,喜温畏凉,腰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清涎。治宜养血温胞。方用长胎白术丸(《叶氏女科证治》炙白术川芎川椒干地黄阿胶牡蛎茯苓)。若素有宿疾,气血暗耗,或胎漏下血日久,血不养胎,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胎失所养。症见身体羸瘦,面色萎黄或白,头晕短气,疲倦懒言。治宜益气补血养胎。方用八珍汤。若平素肝气较盛,忧郁易怒,肝郁化火,则血内蕴热而真阴耗损,致胎不长养。症见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夜寐梦多,口干或渴,五心烦热小便频数而赤,大便干结。治宜清热凉血安胎。方用固胎煎(《景岳全书黄芩、白术、芍药、阿胶、当归陈皮砂仁)或凉胎饮(《景岳全书》生地、黄芩、芍药、甘草、茯苓、当归、枳壳)。本病应与胎死不下鉴别。

猜你喜欢

  • 麻疹顺证

    麻疹红润,五液俱全,多为顺证。清·郑卜年《瘄略》:“出瘄发热,时有微汗滋润,并汗、泪、鼻涕、唾、溺,此谓五液俱全,出时色红润,部位齐而透,此顺症也。”一般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的小儿,在出疹时,先由头颈、

  • 囟陷

    病证名。指囟门下陷的证候。小儿在六个月内,前囟门微陷,不作病理状态。如在慢惊、久泻之后,囟门显著下陷,甚至如坑的,则为囟陷。《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脏腑气血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也。”或因胎禀不

  • 脾咳

    病名。①指咳则右胁下引及肩背痛,动则咳剧者。《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治用升麻汤。如脾胃积热者,用栀连二陈汤;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

  • 习惯性流产

    病名。即滑胎。详该条。

  • 便秘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详该条。

  • 黄丹

    见《抱朴子》。即铅丹,详该条。

  • 胸胁

    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 本草汇言

    药物学著作。20卷。明·倪朱谟撰。刊于1624年。收载药物约670余种。汇集引录《神农本草经》等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并删去繁复,附以验方。卷首列本草图,绘制较精细。

  • 海薯藤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鲎藤之别名,详该条。

  • 胎患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小儿胎元内障。证见小儿“初生观物,转睛不快,至四五岁瞳人洁白,昏蒙不见,延至年高,无药可治,由胎中受热致损也”(《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相当于今之先天性白内障。详圆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