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补法

补法

八法之一。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根据病情缓急和虚弱程度,又分为峻补缓补。《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腰带藤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扁担藤之别名,详该条。

  • 肩外俞

    经穴名,代号SI14。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另说“大杼旁三寸”(《医学入门》);“平开大椎三寸”(《循经考穴编》广注);“横直陶道四寸七分微高些”(《针

  • 刘河间伤寒三书

    丛书名。金·刘完素撰。又名《河间全书》。刊于1186年。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各详本条。

  • 丫痈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九。即手丫发。见该条。

  • 持满

    保持精气的充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知持满。”

  • 指较大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

  • 马培之外科医案

    书名。清·马培之撰。作者长于外科,书中记述疔毒、瘰疬、流注等42种外科病症的治疗。对其中的主要病种,分析病因、病理、病变,并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散、发、清等各种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与发展。本书

  • 脾虚泄泻

    病证名。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脉多微弱,或迟缓。治宜健脾温运。

  •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病证名。明·倪维德《原机启微》:“人有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由于白昼阳盛,虽阳衰亦能明视,夜则阴盛,故阳气虚衰不能抗阴而夜视罔见

  • 伤寒喘

    病证名。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气喘。《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论曰,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潮热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