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

①简称针麻。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其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进针后经15~30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能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刺激(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对于所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详见各条。②书名。《针灸麻醉》编写小组编。共8章。本书中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针刺麻醉的具体内容,并对我国针刺麻醉科研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对于针麻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等,都分别作了论述。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 打扑内伤

    病证名。指因跌打引起的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损伤的病证。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四。详内伤条。

  • 土夏枯草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孩儿草之别名,详该条。

  • 华佗穴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简编》。即夹脊穴,见该条。

  • 赤热如邪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眼不赤不疼,乍痛如神祟者,阴阳升降不和,气血偏胜相攻使然。或有血虚者,下午痛,大黄当归散;或有气虚火旺者,上昼痛甚,助阳和血汤。”参见痛如神祟条。

  • 钟大延

    【介绍】:明代医生。字恒国。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精于医术,治病不拘于成方,能自出新意,常奏良效。

  • 屋土散

    《外科真诠》方。瓦上陈土、炒黄柏各三钱,生甘草二钱,冰片三分。为末,蜜、醋调,涂患处。治厥阴肝经虚火外发而致的胡漏丹,症见阴囊下红肿。

  • 阴虚喉风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多由肺胃阴虚,咽喉失养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干咳无痰,咽喉或两颊生苔癣若虾皮,心烦口渴等。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用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 燥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燥气炽盛,消灼津液而致痉证。多由于热邪炽盛,津液干枯,化燥动风,经脉失养而成。其症高热,痉挛,四肢抽搐,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皮肤不润。治宜辛凉甘润,如白虎汤合增液汤之类。

  • 医方挈领

    方书。日本丹波元胤纂。纂年不详。本书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小半夏汤、白虎汤、理中汤、逍遥散等28首常用古方为纲,详述每方经加减后衍变之新方,及诸方功能、主治。如由四君子汤衍为茯苓饮、惺惺散、六物散、七珍

  • 惊生

    指受惊而影响产妇分娩。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又名惊产。产房内人语声嘈杂,使产妇心情不安,容易受惊,而致心气虚怯,精神疲困,不能顺产。应使闲人出去,屋里只留医护人员,使房内安静,产妇情绪自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