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楤木白皮

楤木白皮

药材名称楤木白皮

拼音Sǒnɡ Mù Bái Pí

出处《浙江民间草药》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全年可采。

原形态楤木(《本草拾遗》),又名:鹊不踏(《纲目》),刺老包、仙人杖、刺春头、鹊不站、破凉伞、虎阳刺、刺包头、通刺、黄龙苞、鸟不企草、老虎刺草、鸟不宿、红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老虎吊、猫儿刺、百鸟不栖、红虎刺、刺桐、红刺蒙桐、虎椒刺、白塔刺头、黄狼尾巴、飞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8米。茎直立,通常具针刺。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长40~80厘米,羽片有小叶5~11,基部另有小叶1对,卵形至广卵形,长5~12厘米或更长,宽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细锯齿,基部不甚对称,圆形或心脏形,上面粗糙,下面绒毛状,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花序大,圆锥状,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长达50厘米,密被褐色短毛;花梗细,有毛,墓基有膜质披针形小苞片;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瓣5,白色,三角状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离生。浆果状核果,近球形。具5棱,花柱宿存,熟时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沟、林缘、山坡。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树皮呈剥落状,粗糙不平,有纵皱及横纹,并散生坚硬的针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内面黄白色而光滑;断面呈纤维性;树枝上针刺较密。气微香,嚼之带粘液性。

化学成分茎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鞣质、胆碱、挥发油。

性味《闽东本草》:"性温,味微咸。"

归经《闽东本草》:"入肝、心、肾三经。"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本草推陈》:"树皮及根皮均有健胃,收敛,利尿及制糖作用。治糖尿病,肾脏病,胃溃疡。"

②《闽东本草》:"补腰肾,壮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痛风:楤木白皮一两。同猪肉烧食,或配其他痛风药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鲜楤木皮,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备注树枝在江苏、浙江作鸟不宿使用,参见"鸟不宿"条。

其变种黄花楤木(又名:狼牙棒、乌郎头)的根皮及茎皮,在宁夏地区亦供药用,功效相同。其不同点:茎刺较少;叶带灰白色,叶面仅中脉上疏生柔毛;花轴主轴近光滑;花带黄色。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防风

    《中国药典》:防风药材名称防风拼音Fánɡ Fēnɡ英文名RADIX SAPOSHNIKOVIAE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叶上果根

    《中药大辞典》:叶上果根药材名称叶上果根拼音Yè Shànɡ Guǒ Gēn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椴树科植物椴树的根。原形态椴树,又名:青科榔、家鹤儿。落叶乔木,高约15米。树

  • 野百合

    药材名称野百合拼音Yě Bǎi Hé别名佛指甲(《植物名实图考》),狸豆(《植物学大辞典》),狗铃草、蓝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浙江民

  • 雪山芪

    药材名称雪山芪来源豆科雪山芪Astragalus balfourianus Simpson,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壮阳益肾。治体虚,贫血,产后虚弱,子宫脱垂,脱肛,自汗

  • 小婆婆纳

    药材名称小婆婆纳拼音Xiǎo Pó Pó Nà别名百里香叶婆婆纳、仙桃草、地涩涩来源玄参科小婆婆纳Veronica serpyllifoli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

  • 石楠根

    药材名称石楠根拼音Shí Nán Gēn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Photinia出处出自《本经》。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石楠的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tinia ser

  • 红香藤

    药材名称红香藤拼音Hónɡ Xiānɡ Ténɡ别名藤香、鸡踢香、降香(《陆川本草》),大香藤、屈叶藤、白鸡刺藤,黄龙脱衣(《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藤黄檀

  • 蚕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豆药材名称蚕豆拼音Cán Dòu来源豆科蚕豆Vicia faba L.,以花、果实、豆荚、叶、梗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栽培。化学成分叶含有N-氨基-甲醇-2

  • 向阳花

    《中药大辞典》:向阳花药材名称向阳花拼音Xiànɡ Yánɡ Huā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辣子草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辣子草"条。性味性平,味

  • 黄瓜藤

    《中药大辞典》:黄瓜藤药材名称黄瓜藤拼音Huánɡ Guā Ténɡ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6月采。阴干或鲜用。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