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滇丁香

滇丁香

药材名称滇丁香

拼音Diān Dīnɡ Xiānɡ

别名野了香、桂丁香酒瓶花小黄树丁香花、露球花、满山香、白花木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滇丁香,曰:"丁香生云南圃中。大本如藤,叶如枇杷叶微尖而光。夏开长柄筒于花,如北地丁香成簇,而五瓣团团,大逾红梅,柔厚妖嫩,又似秋海棠。中有黄心两三点,有色鲜香,故不甚重。"并附有一图。据此描述并观其附图,与本品相符。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滇丁香或馥郁滇丁香的花、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uculia intermedia Hutch2.Luculia gratissima (Wall.) Sweet [Cin-chona gratissima Wall.]

采收和储藏:夏季花盛开时采摘,鲜用或烘干。果成熟后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滇了香,灌木,高4-5m,小枝褐色,有细小的黄色皮孔。叶对生;叶柄长1-1.5cm,被柔毛;托叶三角形,早落;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15cm,宽2.5-6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尖,下面沿中脉和侧脉被柔毛,全缘。聚伞花序伞房式排列;总花梗长1-2cm;苞片线形,长1-1.5cm;花梗长0.5mm;萼筒陀螺状,长5-6mm,裂片5,披针形,长1cm,有脉3条;花冠红色或粉红色,花冠筒长3cm,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1.5cm。其又基部相连的每一边有一明显、边缘呈波浪形的片状物;雄蕊花丝短,生于花冠筒喉部;子房2室,柱头2,棒状。蒴果长陀螺形,长2-2.5cm,直径8-10mm,具10条纵棱。种子两端具翅。花期7-8月。

2.馥郁滇丁香 与上种主要区别是:小乔木,高达5m。树皮浅褐色。叶柄长0.8-2cm;托叶披针形;叶片椭圆形,仅下面中脉被疏柔毛,余无毛。花极芳香;萼筒有卷曲的柔毛;花冠裂片无片状附属物。蒴果倒卵状长圆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800-2040m的阔叶林内或灌丛中。

2.生于海拔800-2400m的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西、云南、西藏。

2.分布于广西、云南、西藏。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主咳嗽;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栀子叶

    《中药大辞典》:栀子叶药材名称栀子叶拼音Zhī Zi Yè别名黄枝叶(《生草药性备要》)。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栀子"条。化学成分叶

  • 钉耙七

    药材名称钉耙七拼音Dìnɡ Pá Qī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嫩根。功能主治治气痞腹痛,腰疼,痔疮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复方①治气痞、肚

  • 鼠胆

    《中药大辞典》:鼠胆药材名称鼠胆拼音Shǔ Dǎn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鼠科动物褐家鼠、黑家鼠等的胆。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鼠"条。性味《玉楸药解》:"味苦,性寒。&quo

  • 黄断肠草

    药材名称黄断肠草拼音Huánɡ Duàn Chánɡ Cǎo别名断肠草、老龙草、土黄芩。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南黄紫堇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avidii Franch.

  • 薄叶卷柏

    《全国中草药汇编》:薄叶卷柏药材名称薄叶卷柏别名地柏、岩卷柏、地柏桠来源蕨类卷柏科薄叶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Alsto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长江以南各省。

  • 海桐花

    药材名称海桐花别名海桐来源海桐花科海桐花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Ait.,以枝、叶入药。生境分部南方各地。功能主治杀虫,外用煎水洗疥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苔水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苔水花药材名称苔水花来源荨麻科冷水花属植物苔水花Pilea japonica (Maxim.) Hand.-Maz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

  • 核子木

    药材名称核子木拼音Hé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核子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rottetia racemosa(Oliv.) Loes.[Ilex racemosa Oliv

  • 松叶防风叶

    药材名称松叶防风叶拼音Sōnɡ Yè Fánɡ Fēnɡ Yè英文名Seseli yunnanensis Franch.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松叶西风芹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eli yu

  • 红花岩黄芪

    药材名称红花岩黄芪拼音Hónɡ Huā Yán Huánɡ Qí英文名root of Multijugate Sweetvetch.别名红黄芪、黄芪。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来源药材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