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石莽草

石莽草

《中药大辞典》:石莽草

药材名称石莽草

拼音Shí Mǎnɡ Cǎo

别名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头花蓼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红色,节处着生柔毛。叶互生,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缘毛,边缘及叶背往往带红色;叶柄带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耳,包茎;托叶鞘状,先端平整,被长柔毛。总状花序直立,近球形;花被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长约2毫米;雄蕊8,花丝白色,透明,腺体黄绿色,长圆形,位于花丝基部,花药淡蓝色;子房上位,绿黄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头球形。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内,卵形,具3棱,光滑无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

性味苦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味辛微涩,性温。"

②《广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功能主治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复方①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广西中药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一两,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一分五厘,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④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两,爬山虎五两,桉树叶五两。水煎成膏,加梅片二钱搅匀。涂患处,每日一次。(《广西中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⑧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莽草

药材名称石莽草

拼音Shí Mǎnɡ Cǎo

别名省订草、红岩花叶、雷公须、火眼丹、水绣球、草石椒、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红草、小铜草、太阳草、石辣蓼、太阳花、省丁草、铜矿草、青影子、小红蓼、小红藤、骨虫草、沙滩子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长15-25cm。枝由根状茎丛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红色,节上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柄基耳状抱茎;托叶膜质,鞘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5-3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缘毛,边缘叶脉常带红色。花序头状,单生或2个着生于枝的顶端,花序梗具腺毛;花小,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雄蕊8个,基部有黄绿色腺体;于房上位,花柱上部3深裂,柱头球形。瘦果卵形,有3棱,包干宿存花被内;黑色,光泽。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边、田边阴湿处及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有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3cm,宽l-2cm,克瑞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销筒状,膜质,基都有草质耳状片。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

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头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各家论述1.《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2.《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3.《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桦皮

    药材名称白桦皮拼音Bái Huà Pí别名刻因托斯(维名)。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桦木科植物疣枝桦的树皮。采伐树木时剥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原形态疣枝桦,又名:疣

  • 水蓼根

    《中药大辞典》:水蓼根药材名称水蓼根拼音Shuǐ Liǎo Gēn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蓼科植物水蓼的根,秋季开花时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蓼"条。化学成分含铁0.42~O.6

  • 莓叶委陵菜

    药材名称莓叶委陵菜拼音Méi Yè Wěi Línɡ Cài英文名Radix Potentillae Fragarioidis别名雉子筵、满山红、毛猴子、菜飘子

  • 花南星

    药材名称花南星拼音Huā Nán Xīnɡ别名由拔、大叶天南星、大叶半夏、蛇磨芋、南星七、虎爪南星、绿南星、半边莲、独脚莲、虎芋、麻芋子、血理箭、芋儿南星、黑南星、蛇杆棒、金半夏、狗爪半夏、花包谷、烂

  • 八角乌

    药材名称八角乌拼音Bā Jiǎo Wū别名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来源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

  • 雁脂

    药材名称雁脂拼音Yàn Zhī别名大雁油、鸿雁油来源雁行目鸭科鸿雁Anser cygnoides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部分布于西伯利亚,冬迁我国沿海一带。功能主治益气解毒,舒筋活血。

  • 臭苜蓿根

    药材名称臭苜蓿根拼音Chòu Mù Xu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根。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同属植物白香草木犀根含氯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邻-

  • 绣球花

    药材名称绣球花拼音Xiù Qiú Huā别名八仙花、粉团花来源虎耳草科绣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inge,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各地多有

  • 入地金牛

    《中药大辞典》:入地金牛药材名称入地金牛拼音Rù Dì Jīn Niú别名蔓椒、豕椒(《本经》),猪椒、彘椒、狗椒(《别录》),豨椒(陶弘景),金椒(《本草图经》),金牛

  • 透骨香

    《中药大辞典》:透骨香药材名称透骨香拼音Tòu Gǔ Xiānɡ别名透骨草(《滇南本草》),满山香(《分类草药性》),煤炭子、煤炭果(《贵阳民间药草》),万里香(《广西植物名录》),九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