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红接骨草

红接骨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接骨草

药材名称红接骨草

别名耳草长蒴苣苔、矮脚甘松石上莲

来源苦苣苔科红接骨草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广西。

性味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

劳伤咳嗽:全草0.3~1两,水煎服。

跌打损伤,骨折:鲜全草捣烂用酒炒外敷,或用全草浸酒内服外搽。

痈疮疖肿:鲜全草捣烂调红糖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红接骨草

药材名称红接骨草

拼音Hónɡ Jiē Gǔ Cǎo

别名矮脚甘松石上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耳草长蒴苦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 [Chirita hedyotids (Ghun) W. T. W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耳草长蒴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具长根状茎。叶均基生;无柄或具柄,柄扁,长达2cm,宽3-6mm;叶片干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5-10cm,宽0.9-2.4cm。常镰刀状弯曲,两端渐狭,边缘全缘,两面密被伏贴灰黄色绒毛,侧脉3-4条。花序2-3条,每花序有多花;花序梗枨13-18cm;苞片对生,狭椭圆形,长约4mm,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被极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内面被极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内面有紫红色斑纹,外面被短柔毛,花冠下部细管状,长约7mm,冠檐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发育,花丝基部具柔毛,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子房长约6mm,密被短柔毛,花柱长约3mm,被短柔毛,柱头2裂。蒴果线形,长2-3cm,宽约2mm,密被短柔毛。种子小,椭圆形,平滑。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60m的石灰岩山阴处石上或陡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痈疮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擦。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粘谷

    药材名称红粘谷拼音Hónɡ Zhān Gǔ别名老粘谷、风迎花、红苋莱、白苋菜、银苋菜、田银苋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繁穗苋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aranthus paniculatusL.采

  • 光叶闭鞘姜

    药材名称光叶闭鞘姜拼音Guānɡ Yè Bì Qiào Jiānɡ别名牛尾巴茶、樟柳头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光叶闭鞘姜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stustonkinensisGagnep.采收

  • 狮子草

    药材名称狮子草拼音Shī Zi Cǎo别名九头狮子草、滇香菜菜、小疙瘩、四棱草、血剑草小铁牛、疙瘩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不育红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yuennane

  • 苦木根

    药材名称苦木根拼音Kǔ Mù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crasmaquassioides(D.Don)Ben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查

  • 石梓

    药材名称石梓别名笛簕狗脚迹、鼻血簕来源马鞭草科石梓Gmelina chinensis Benth.,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东、云南。性味甘、微辛,苦。微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活血去瘀,去湿止痛。闭经:根1

  • 鼋膏

    《中药大辞典》:鼋膏药材名称鼋膏拼音Yuán Gāo别名鼋脂(《淮南万毕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鼋甲"条。功能主治张鼎:&quo

  • 马陆

    《中药大辞典》:马陆药材名称马陆拼音Mǎ Lù别名蛟(《庄子》),百足(《本经》),马蚿、蛆蟝、马蚰(《方言》),马蠲(《说文》),秦渠(《淮南子》高诱注),飞蚿虫(李当之《药录》),马轴(

  • 蜂蜡

    《中国药典》:蜂蜡药材名称蜂蜡拼音Fēnɡ Là英文名CERA FLAVA来源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

  • 铺地草

    药材名称铺地草拼音Pū Dì Cǎo英文名Herb of Prostrate Euphorbia别名小号乳仔草、红乳草、小飞扬、地锦草。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铺地草的全草

  • 药材名称鹅拼音é别名家鹅来源雁行目鸭科家鹅Anser cygnoides orientalis (L.),以血、胆、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性味鹅血:咸,平。鹅胆:苦,寒。功能主治鹅血:解